福建南平,森林覆盖率高居八闽之冠,这里宛如一座清新秀美的八闽后花园。秀水青山环绕的闽北之城,钟灵毓秀,走出了杨亿、黄裳等历史人物;民风淳朴,孕育着深厚广大的良善土壤。新时代的南平大地上,在续写新的奋斗传奇,也在缔结更为博大的善与爱的果实。金秋时节,南平市慈善总会执行副会长翁振军接受了我们的专访,讲述了他投身慈善事业,助人达己的动人故事。
善心为业勇担当
南平市慈善总会执行副会长翁振军
出生于南平市光泽县一个普通职工家庭的翁振军,从小在父母身边耳濡目染,感受最质朴的善良,接受最初关于爱的教育。幼时虽家境一般,他的父母却非常乐善好施,常常给有困难的邻里乡亲送食赠物。慈善是父母在他年幼时便在其心底种下的一粒种子。
与慈善事业结缘,让翁振军有了一种梦想成真的幸福感。2017年8月,翁振军当选为南平市慈善总会执行副会长,开始正式投身慈善事业。“作为一名慈善工作的志愿者,既是荣誉,更是责任。慈善不是一句口号,更不能流于形式,而必须像阳光一样去照亮那些社会的阴暗角落。”上任伊始,他就为自己定立了一份非常严格的“军令状”。
让大爱走到大山深处,让大善走进百姓心底。翁振军在推进南平慈善事业发展中,始终不忘初心,坚持“知行合一”。在他的带领下,近年来南平慈善总会的工作深耕于实,专注于精。以助学工作为例,南平慈善总会开展的全市范围内的“精准助学”项目,精准覆盖了助学领域的上下游两端。其中,上游是针对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而实施的“精英工程”,即点对点资助其完成全部学业,为其成长提供配套资源服务,目前受助者达100多人。下游是将事实孤儿、失足青少年、适龄社会闲散人员等纳入“扶智(志)工程”,帮助他们接受职业教育学习,提供就业岗位,将其培养成为具有一定职业技能而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们既要关爱这些优秀青少年的成长,也要去帮助处在社会底层的那些‘问题孩子’。”翁振军的慈善理念,兼具针对性与包容性,致力于精准施策。在他看来,慈善应当更加聚焦于确需帮助的弱势群体,为创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助力。
教育为本旨在未来,产业助善关注当下。南平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约60%,其中大量贫困残障人员也来自农村。为了更好地帮助这些残障人员,结合当地生态环境特点,翁振军提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打造“蜂产业慈善”项目。为此,南平慈善总会组织科教专技老师为残障人员传授养蜂技术,并联合相关部门,号召爱心企业提供相关产业资源扶持发展蜂产业,让残障人士通过养蜂实现了创收,人均年收入达到5万元,过上了自食其力的新生活。
擘画蓝图秉初心
“发展慈善事业,是推动第三次分配,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慈善可以衡量一座城市的温度,也是反映社会和谐稳定的“晴雨表”,更是地方文明程度的标尺。我们要提高认识,加强工作创新,充分发挥好第三次分配作用。”翁振军认为,创新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真正了解社会急需救助的群体,因地制宜地提供事实上的帮助。
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对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的关怀与帮助,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书写新的命题。翁振军对于慈善工作的许多新想法、新感受和新体会,都是来源于实践中的不断思考。这些年,他把慈善工作落在了他探访过的每一户人家,脚踏实地走过的每一片土地。在实践和调研中,他深切感受到慈善事业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翁振军出席福建省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
在他的带领下,南平市慈善总会还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社会最弱势群体之一的精神病人,针对该群体的“营养餐计划”应运而生。该项计划实施两年以来,为精神病人提供一日一包奶、一个蛋的营养补充餐,帮助他们增强体质,更好地进行康复治疗。
新的时代背景下,慈善事业更加需要全民参与。近年来,全民慈善活动在南平如火如荼地开展。在市慈善总会的倡导下,“慈善一日捐”活动在南平市民中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力,“人人慈善”的理念正深入人心。民众投身公益慈善事业的理念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从而形成热衷公益捐赠的新文化、新风尚和新导向,为南平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日行一善,百川成海。翁振军在展望南平慈善事业发展时提到,他们正在提请市委、市政府研究关于推动南平慈善事业发展若干意见的相关政策,旨在为慈善事业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打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接下来,翁振军表示:“要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推动第三次分配,以公益慈善之手助力实现‘共同富裕’;要做好宣传引导,动员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广泛参与慈善事业,通过善举传递爱心、播种善心;要重视为慈善事业发展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不断提高慈善工作专业化水平;要加强公益慈善机构建设,规范善款筹集和使用,提升运作效率和透明度;要积极做好慈善文化宣传,努力让慈善工作发挥更大的价值,有效促进南平慈善事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