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品人堂

未病先防、欲病早治、既病防变、愈后防复

2019-12-20 3270

20世纪末,全球医学界大讨论得出的结论是:”最好的医学不是治好病的医学,而是使人不生病的医学”。中医“治未病”的健康观正好契合这一理论,这正是中医学奉献给人类的一大健康医学模式。

正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很多大病往往是由一些小毛病引起的,“治未病”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治未病”的思想源远流长早在《黄帝内经》就已经提出“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此后历代中医先贤如:汉代医圣张仲景、唐代医家孙思邈、元代朱丹溪、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又有发挥,并赋以新的内容,弥足珍贵。治未病的思想理念源远流长,成为新时代健康的生活方式。

“新时代健康理念”的核心思想就是“治未病”, 治未病包含四个方面:未病先防、欲病早治、既病防变、愈后防复,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古代故事来了解一下。

一、未病先防

魏文王求教于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谁是医术最好的呢?”扁鹊:“大哥最好,大哥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二哥次之,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时;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个,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严重之时。”

未病先防也就是说人们在没有患病的时候,要积极维护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

首先要有正确的非药健康管理观念,不仅要维护躯体健康,而且要保持精神情志的调畅、人际关系的和谐。要养成健康的生活、起居、饮食、运动方式,做到基础的“肠道健康”和“睡眠健康”,就可确保不发病或虽病也不重。并且要定期体检,及早察觉疾病危险因素,注意体质是否发生偏颇,身体和精神是否处于健康状态。

二、欲病早治

扁鹊进见蔡桓公,在蔡桓公面前了一会儿,扁鹊说:“您在肌肤纹理间有些小病,不医治恐怕会加重。”蔡桓公说:“我没有病,医生喜欢习惯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本领。” 过了十天,扁鹊说:“您的病在肌肉里,不及时医治将会更加严重。”蔡桓公不理睬。又过了十天,扁鹊再说:“您的病在肠胃里了,不及时治疗将要更加严重。”蔡桓公依旧不理睬。又过了十天,扁鹊远远地看见桓侯,掉头就跑,不久后蔡桓公病逝。

这就是“欲病早治”的作用,如果蔡桓公早点相信扁鹊,把病治了,就什么事也没有了。

人体即将发生疾病的时候,会出现阴阳失衡的征象。自身也会有一些不适的感觉,或者体检有轻微异常,但还没有达到疾病的诊断标准。比如出现体质严重偏颇、糖尿病前期、高血压临界、中风先兆症状头眩、肢麻、手颤等,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情志疾病的先兆失眠等,以及一些发作性疾病如过敏性哮喘缓解期,这时要及时察觉,加以重视,通过早期的非药健康管理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就可以避免发病或阻止疾病发作。

三、既病防变

王粲是“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作家、诗人。张仲景(名医)和王粲(作家、诗人)是好朋友,张仲景发现王粲隐藏着可怕的“疠疾”的病源。要王粲早点服要治疗,可王粲不听他的话,更不吃药。最后病情加重,无力回天。

有病要早点治疗,防止病情加重。既病防变也就是说在已经患病以后,除了治疗以外还要要积极采健康管理取措施预防疾病进展或加重。一般来说,疾病的转变是由表入里,由轻变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医学源流论》所说:“病之始生浅,则易治;久而深入,则难治”。比如糖尿病如果不积极治疗,就会发生肾病、视网膜病变或血管神经病变。如果疾病在早期就被治愈,也就不会进一步发展、恶化了。否则,等到病邪强盛、病情深重时再去治疗,就比较困难了。

四、愈后防复

愈后防复就是指在病愈或病情稳定之后,要注意预防复发,时刻掌握健康的“主动权”。一般病人初愈后,大多虚弱,这就要求在疾病康复中通过非药健康管理手段,让身体“正气”尽快恢复,要积极调动身体的自愈力,促使脏腑组织功能尽快恢复正常,达到邪尽病愈,病不复发的目的。

在“未病先防、欲病早治、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品人堂认为日常生活中通过“食物疗法、物理疗法、心理健康及良好的生活方式” ,可以使人增强体质、保持健康,达到“治未病”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