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时政要闻时政热点

聚焦两会 | 为残疾人提供更多便利

2023-03-16 1333

截至2022年,中国各类残疾人总数已达8500万人。残疾人不仅面临治疗康复问题,还面临着心理需要疏导、社会参与面临挑战等问题,个人成长与发展受限。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来自社会各界的委员代表们携带群众心声,积极履行职责,为残疾人事业发展建诤言、献良策。

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

2018年,王嘉鹏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5年来,他向全国人大提交了1份议案和11份建议,今年他提出关于加强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的建议,这与他的个人经历和调研过程密切相关。

“作为残疾人,我深刻地感受到无障碍环境对残疾人来说有多重要。虽然我现在可以拄着双拐行走,但对于中国8500万残疾朋友们来说,无障碍环境还有很多‘路’要走。”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常熟世界联合学院创办人、董事会主席王嘉鹏说,“无障碍环境的建设不仅有助于残疾人融入社会,高龄人群、孕妇、宝爸宝妈等也会受益。”

在本次全国两会上,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也提出建议,要进一步完善无障碍环境建设,让更广泛的特殊群体共享高质量生活。刘庆峰建议,将无障碍智能产品纳入医疗器械目录与医保目录,降低特殊人群使用此类产品的门槛,让该类产品更公平可及;推进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中加入隐藏式字幕,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在互联网内容平台、各类网站、APP及智能终端上推广语音转写、合成、翻译等人工智能技术,方便特殊人群获取信息。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印海蓉也提出建议:当前在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国信息无障碍环境在日益改善,但依然面临手语翻译短缺等问题,建议对语音识别等人工智能新技术应用于信息无障碍服务方面加大引导与扶持,优化信息无障碍建设。

发展残疾人辅具产业

“秦皇岛市是13个首批国家康复辅具社区租赁服务试点城市之一,65岁以上的居民以及残障人士可享受60%的市级补贴和20%的区级补贴。”全国人大代表、秦皇岛市北戴河区东山街道东经路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丹丹介绍道。

通过调研,李丹丹发现试点工作目前不同程度存在补贴覆盖范围不够大致使知晓率不高、补贴比例区分度不强致使参与人数较少、消费支付渠道较为单一导致财政负担较重、专业人员对老年人给予个性化指导较为缺乏、纳入补贴范围内的产品种类不够丰富等问题。为此建议大力推广康复辅具,提高残障人士和老年人生活质量。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理事杨洋用“历尽波折”概括自己的就业过程。她曾当过会计,跑过业务,如今是一名残疾人工作者。现在,她已佩戴助听器,38岁时又植入了人工耳蜗,令她最头疼的接听电话难题也在3年前得到解决。

杨洋表示,近年来推行的康复和融合教育取得巨大成效,十聋九哑已渐成历史,自己就是今天新时代的受益者。“终身康复和更新换代的辅具支撑我们前行,融合就业使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

近年来,助听辅助和信息无障碍环境得到了极大发展,杨洋将继续参与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立法,参与社会共建,希望让社会更加包容、更加美好、更加适合所有人沟通和居住。(张迎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