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两会已经顺利闭幕,公益慈善作为社会治理的有力抓手,今年依然有很多委员和代表们带来了不少相关提案、议案、建议。一起来看看代表委员们的提案、议案、建议都有哪些吧~
打造可持续、可复制的
乡村人才能力建设体系
在《关于推动“科技—农业—金融”良性循环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的提案》中,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建议,鼓励并发动企业积极参与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平台;鼓励金融创新,引导社会资本有序投资农业科技;鼓励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机制。在《关于强化乡村人才培养激发乡村振兴活力的提案》中建议,引导农业院校加强学科建设,满足新时期乡村产业发展需要;拓宽乡村产业空间,鼓励支持年轻人就地创业就业,把人才留在乡村;鼓励社会各界参与乡村人才培训,共同打造可持续、可复制的乡村人才能力建设体系。
建议建立文艺志愿者
“驻村到乡”接力工作机制
在乡村振兴事业中,文艺志愿服务大有可为。全国政协委员张凯丽、宗庸卓玛、郭蓉、焦兴涛联合提议,建立文艺志愿者“驻村到乡”接力工作机制,积极发挥文艺志愿者的作用,促进城乡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增强村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切实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一是建立文艺志愿者数据库,搭建文化需求匹配数字平台;二是创新文艺志愿者工作模式,打造常态化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品牌;三是提升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促进多元文化交流;四是完善跟踪评估体系,构建良好宣传保障机制。
建议针对大龄孤独症患者给予政策扶持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辽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李紫微表示,以往社会大众更关注小龄孤独症孩子,国家提供康复训练的残疾补贴以及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支持政策,但长期以来缺乏对成年尤其是大龄孤独症患者的政策扶持几乎是空白。因此,建议对成年后的孤独症患者适当开展职业培训,提供就业机会,给予社会支持,帮助他们更好融入社会;发展家长组织,支持家长服务机构的发展及家长组织的培育,开展家长心理辅导等多元化服务。
建议加快推进志愿服务立法
志愿服务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优化社会资源分配、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龙翔建议,应重视并切实保障志愿者权益,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完善涵盖志愿组织及志愿者的人身安全和财产保险制度、强制保险制度、后续保障和抚恤制度,加大对志愿组织、志愿服务团队及其活动的政策支持与实质性扶持力度。他建议,明确规定志愿组织在参与应急救援、抗震救灾等紧急行动时依法享有的快速通行、紧急通行权利,明确应当具备的条件和申请通道或机制等。
建议加强应急救援志愿服务力量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第一医院副院长张俊杰建议,强化顶层设计,将应急救援志愿服务力量建设纳入国家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建设,形成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专业应急救援力量为协同、社会应急救援力量为补充、军队应急力量为突击的体系。建议通过薪酬分配、补偿机制和物资保障方面加大对社会应急力量的投入,建立起市场、社会回馈激励的资源网络;完善志愿服务积分回馈制度,建立同一志愿者异地志愿服务积分互认互换机制。
建议凝聚社会力量
加快公民自愿器官捐献登记
从总量来说,目前我国器官捐献登记率仍不高。为此,全国人大代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孙剑提交了《关于推动公民自愿器官捐献登记成为社会新风尚的建议》。他建议将“推动公民自愿器官捐献登记成为社会新风尚”纳入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凝聚全社会最广泛的力量,发挥各部门合力,加快公民自愿器官捐献登记社会风尚形成。同时,他也提议,制作高质量的器官移植科普宣传短片,广泛宣传,消除误解,让群众理解器官捐献的益处,大力提升器官捐献知晓度、登记率,挽救更多生命垂危患者,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提升社会工作者
职业地位和社会工作认同度
全国政协委员、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卓君佳准备了《关于提升社会工作者职业地位和社会工作认同度的提案》,建议加大社会工作岗位的开发和设置工作,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鼓励村(社区)工作人员参与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培训和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对获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资质的按不同等级给予岗位补贴,让社会工作者具有更加明确的职业定位和职业发展路径,促进社会工作事业健康发展。
设立“中国雷锋奖”
推动新时代志愿服务新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广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楚源建议,在国家层面设立“中国雷锋奖”,作为国家对志愿者、道德模范等楷模的最高奖项,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忠诚于党、奉献祖国、服务人民,为祖国的蓬勃发展注入不竭精神动力。可以像国家科技奖那样每年或每两年评比一次,召开大会隆重表彰、广泛宣传,把优秀学雷锋志愿者、全国道德模范等各类最美人物都统一纳入。
建立长效志愿服务机制
打造乡村儿童之家
全国人大代表张琼丽提出“支持建设乡村图书馆,打造乡村‘儿童之家’”的建议。她表示,公益行为支持下的乡村图书馆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但也在探索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缺乏资金政策的支持、缺乏人力资源的支撑。
对此,张琼丽提出,建议文化和旅游部、民政部等政府部门提供政策支持,将乡村图书馆建设纳入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地方政府将乡村图书馆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为乡村图书馆提供政策支撑。还可以选择儿童数量较多、辐射周边村落较好的村镇,对村居委会原有的“农家书屋”进行空间改造和功能升级。孩子们能在此参与课后学习、读书分享、民俗活动等多样化的活动,让乡村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课后有处可去、有事可做。
在解决人力资源问题上,张琼丽建议由县市图书馆或新华书店等国有企业设置专门的公益性岗位,由专人负责乡村图书馆的管理运行,积极吸纳乡村全职妈妈、返乡大学生、退休教师、退休干部等人员广泛参与,充实乡村图书馆的运行管理队伍。同时可联合当地民政、妇联等组织,建立长效的志愿服务机制,保证乡村儿童之家长效运转。(本文内容由慈善公益报·福建慈善公益之窗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