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畫探索
(山水篇)

图:张东林先生
细密中求精神
——张东林密体山水画
文/邵大箴
张东林在2007年“百家金陵画展”中以《泛区故道》获得金奖,2012年国画作品《即将失去的绿茵》入选第五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尚志县传说》参加了第十二届全军美展。这充分说明,他的细密山水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画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细密山水又称作工笔山水,和言简意赅的写意山水除了在艺术特色上的区别外,在画法上也有一定的差异。细密山水更加强调创作步骤,追求一丝不苟、巧密精细的风格。

从张东林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是一个非常注重写生的画家。他善于消化古人的经验,承继古人的文化精神而不流入表面技巧的模仿。在《泛区故道》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专注于表现层林叠嶂的山野中那些千姿百态的树木,从树干的刻画到树梢的描绘,能看到他新鲜、细致的写生状态。


同样,在后来的《密林行旅图》《豫东二月》等大幅山水里,树木形态各异,有在风霜中伸展着坚挺的枝桠,有在春风里摇曳摆动的树梢……这些树不曾在《芥子园画谱》里有过范本,也不曾在古人的山水里见过这样的描写。

张东林作品中的构图,很多近处的房屋、院落、树木采用了焦点透视方法。通过很多层的晕染和皴擦,表现出屋檐的投影、树干的暗部和阴影,灰度非常丰富,作品深处呈现出传统艺术的意境。


在《豫东二月》中,四周云烟惨淡、风月阴霁,隐隐约约见到夜色中黑压压的老树密林。在处理暗处的树木时,张东林通过层层不断叠加的积墨,用笔雄健而浑厚,墨色丰实而滋润,予人密不透风的感觉。就在这沉重氛围的画面中,一丛被雪光映亮的灌木,耀眼的矗立在中央,晶莹剔透。他通过干涩的线描表达出树枝的穿插和纠缠。和后面的树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画面张弛有度,充满生机。

或许有人认为细密山水不如疏体的写意山水意境高雅,我认为疏体与密体只是两种不同的画体,各有自己的技巧要求,各有艺术特色,都是追求表现充足的文化内涵。就画体而言,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君不见一些看似潇洒的阔笔山水,草率粗陋,哪里谈得上什么意境?宋画技巧的细致、周密,何尝没有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度!


张东林的山水,细密、精致,但细而不繁杂,工而不匠气。这些精细的笔法、细节的描绘,服从于画面的整体,表达他对客观景致的体会和他的主观情怀。艺术家在画面处理上的把控、拿捏、取舍的能力,依赖于内在的修养。

艺术家既要重技,更要重道,张东林深谙其理,所以能取得这样的好成绩。
张东林还在进一步探索细密山水的奥秘,追寻精神与艺术的完满统一,追寻作品更为深远的意境;祝他取得更大的成功!


艺术家:张东林,河南省郸城人,定居北京,从事中国画研究和创作。
现为: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高研班导师、特聘教授,
清华美院山水画高研班特聘导师,
北京师范大学启功书院艺委会委员,
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
北京中都汇书画院艺委会副主任,
首都书画艺术研究会理事,
国家一级美术师,
中国百家金陵画展金奖获得者。

作品参加全国美展、全军美展、北京国际双年展、国际造型艺术展、法国卢浮宫等国内外重要展览,多次举办个展和联展,在国内外获得好评。

部分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新加坡艺术博物馆、江苏美术馆、中央党校、中央电视台、北京大千画廊、荣宝斋美术馆、厦门美术馆、洛阳美术馆、高剑父纪念馆、陈树人纪念馆、广东南方美术馆、福建博林艺术馆等艺术机构收藏。

图:张东林先生在创作中
書畫探索
(山水篇)
第2512期
(总第0565期)
供稿:《今日美術家》
策划:《長明藝術工場》
主持:蔡成剛
文学作品刊载于解放军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服装时报、今日信息报、慈善公益报、中国书画报及各类网站杂志,与著名书法家李洪海先生出版有《对谈书法十五讲》。
现为中博藏(北京)博物馆专家,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书画委副主席,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理事,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
曾任今日信息报社副社长、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艺术顾问,主持、评论、策划,曾连续十一年采访全国两会。
责编:欧开琳
美编:王桃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