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从十九大报告“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到二十大报告“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始终关注人民健康。中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医疗卫生体系,基本养老保险覆盖10.4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全方位改善,人均预期寿命增长到78.2岁,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明晰深化医改路线图
在二十大报告中,深受关注的“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与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医疗支出和健康服务密切相关,其核心还是要让所有民众都看得上病、看得起病。
去年年底,医保目录药品谈判现场,经过八轮砍价,治疗罕见病脊髓性肌肉萎缩症的靶向药——诺西那生钠注射液从一针70万元(人民币,下同)降价到3.3万元,让人印象深刻。民众对中国国家医保局谈判代表张劲妮“灵魂砍价”的赞许,背后是对医疗改革的呼唤。过去五年,多种罕见病药物和治疗各种癌症的“天价药”纳入医保,减轻了患者负担。药物降价、医保多出钱、民众少出钱,实实在在增加了民众的获得感。
“要增强民众医疗获得感,除了大家看到的‘灵魂砍价’,更多的是要普惠,比如让高血压等慢性病在社区就得到控制,在农村也能建立起脑卒中等突发疾病的应急响应网络。”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傅华表示,现在医保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健康服务体系改革的下一步就是缩小城乡差距,提高保障水平,这也是应对老龄化的重要举措。
党的二十大代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余纳长期奋战在疫病防治一线,她感慨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特别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跨越新台阶,人民群众就医看病获得感得到了新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报告科学谋划部署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一幅激荡磅礴的新蓝图即将展开。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对报告中提及的“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等表述印象深刻;对报告中提出的“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有效遏制重大传染性疾病传播”等部署充满期待。
余纳表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将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的部署安排,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求,以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建设为契机,推进医保、医疗、医药“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构建高质量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贡献广州智慧。
此外,党的二十大报告对进一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规划了色彩更为鲜艳、脉络更为饱满的“路线图”,卫生健康系统将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卫生健康体系,让老百姓能享受到更优质、更均衡的医疗资源。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杜鹏表示,身体健康是一个人幸福生活的重要指标,健康中国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之一。二十大报告对进一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规划了更为充分的改革发展路线图。
杜鹏说,“促进三医(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比“三医联动”更进一步,它把健康中国的任务以机制化方式加以明确。医改是一项需要多部门合作的复杂系统工程,尤其需要医疗、医保、医药的密切协同配合。通过行政、市场和法律主体之间相互配合,破解医改难题,能有效增强“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的效果。
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 深化医疗资源区域均衡布局
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
“这意味着,未来更多患者能在家附近享受优质医疗资源,不必动不动就往大城市、大医院跑。”湖南省人民医院急诊三部ICU护士长徐芙蓉代表说,当务之急,要提升基层医疗设施水平,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增进百姓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信任。
徐芙蓉说,2022年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任务,就包括加快构建有序的就医和诊疗新格局,发挥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引领辐射作用,发挥省级高水平医院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市县延伸。
“十年来,我国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创造性地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深化医疗联合体和县域医共体改革,医疗服务模式和医学技术加速创新发展,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就近享有优质医疗服务的期盼。”党的二十大代表、武汉儿童医院副院长陆小霞被称为“拼命三娘”,2020年,武汉儿童医院成为武汉市唯一新冠肺炎患儿定点救治单位,陆小霞作为负责人一直奋战在抗疫一线,被评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荣誉在身,医务人员的使命在肩。”陆小霞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此看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看儿童、妇女、老年人的健康维护,一方面要把党领导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宝贵经验传承好、发展好;另一方面,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卫生健康领域服务模式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更好地保障人民健康。
党的二十大代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大内科主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二科主任袁雅冬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进一步强化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要求。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要有人民健康。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环。”袁雅冬说,“需要从自身出发,瞄准前沿,不断学习和掌握新技术,加强专科建设,提升公立医院自身的医疗技术水平。比如,我所在的医院正在积极申报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发挥优质资源的带动作用,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带教,深入基层一线帮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强医疗服务能力。我们所构建的河北省基层呼吸疾病防治联盟、河北医科大学建设的乡村医师学院均是强基层的具体实践。”
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健全公共卫生体系
公共卫生体系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才能切实维护人民健康。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新部署,为我们明确了前进的方向、工作的方法,让我更加坚定扎根公共卫生事业的信心。”党的二十大代表、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处理办公室副主任宿昆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凭借过硬的专业素质,指导多个区县完成首例病例、聚集性疫情、复杂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现场处置。
“近年来,重庆持续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如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优化监测预警体系,健全应急保障体系,提升应急响应能力,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为人民群众构筑起坚实的健康屏障。”宿昆说,在公共卫生体系的构建中,提升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极其重要,因此,必须打造一支思想素质坚定、专业素养过硬的疾控人才队伍。为此,宿昆打算回到重庆后,加强对基层公共卫生人才的传帮带,强化队伍建设。
党的二十大代表,自治区卫健委党组书记、副主任田丰年细读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切感受到每一个字眼都与人民群众血脉相连。“报告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为卫生健康战线的老兵,我将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卫生健康体系,将卫生健康事业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努力做好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这件大事。” 田丰年说。
“用我们最大的努力来保障全区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党是这么要求我们的,我们也是这么干的。”田丰年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卫生健康系统接续奋斗,按照“控规模、调结构、下基层、提能力”要求,逐步调整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100%的县级综合医院达到二级甲等建设标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建设达标率达到98.6%,90%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城市医院建立了医联体,100%的村卫生室与乡镇卫生院实现了乡村卫生一体化,覆盖村、乡、社区、县、市、自治区的医疗卫生信息化系统基本建立,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逐步下沉基层。通过发展和改革,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断夯实了健康基础。
据了解,十年来,宁夏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得到全面提升。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以百姓之心、将心比心进行顶层设计和深度谋划,将全民健康水平提升行动确定为推进卫生健康事业“十四五”改革发展和增进人民福祉的关键载体和重要抓手,统筹抓好疫情防控、综合医改、“互联网+医疗健康”“一老一小”等重点工作,围绕群众需求夯实基础、加大改革、提升服务,交出了改革力度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群众受益最多的答卷。
重视医学人才 推动医疗卫生队伍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作为一名从事教育工作的党代表,我十分关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的内容。”贵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梁贵友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的人才支撑”,这为今后一段时期教育科学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梁贵友表示,贵州医科大学将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潮,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校园、进医院,做到人人知晓、家喻户晓。“首先要提高站位抓落实,广泛开展宣传宣讲和理论学习,更加自觉地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引导广大师生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
“其次要内涵建设抓落实,推动医学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梁贵友表示,贵州医科大学将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贵州、服务全国、面向世界,为持续推动医学事业高质量发展培养人才。“我们要集中力量办好‘协和班’,高水平建好公共卫生学院,全力培养‘预防结合’‘专全融合’的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加强科学研究、加快成果转化,抓好人才‘引、育、用、留’四大工程,推动人才大汇聚,为建成特色鲜明、同类先进、国内一流的百年医科大学而努力奋斗。”
据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卫生人员总量达到1398.3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428.7万人、注册护士501.8万人,各类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
“作为全国卫生健康系统的一员,我亲身感受着,党的十八大以来,护士队伍持续发展壮大、队伍素质不断提升、护理服务能力持续提高、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党的二十大代表、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医疗保健服务中心副主任辛晓艳感触良多。“人们常言,‘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护理工作服务于人的生老病死全过程,无论是在日常的医疗护理工作当中,还是在面对重大自然灾害等威胁人民群众健康的关键时刻,都能看到护士的身影。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护士队伍更是承担了大量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任务。”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护理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国际护士节之际,强调要关心爱护广大护士,把加强护士队伍建设作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通过一系列部署,开启了护理领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比如,我国护士的服务领域不断拓展,通过实施老年护理服务发展工程,推进护理工作在老年健康工作当中发挥重要作用;加快推进老年人居家医疗护理服务,护士将护理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努力为老年人、妇女儿童、慢性病患者等人群,提供多元化的护理服务。同时,我们还借助‘互联网+’的新业态,为居民提供上门医疗护理服务。”辛晓艳说。
在北京开会期间,有很多患者还是心系辛晓艳,打电话向她咨询看病治疗的事情。“护理工作也逐渐向专业化发展,增强能力建设,增加服务供给,用专业技术、科学手段来开展疾病的救治工作。比如,通过专科培训提升能力,护士已经可以开设伤口造口门诊、PICC护理门诊、老年透析门诊等,不断地发挥护理专业性,围绕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满足多样化的专业护理需求,不断提高护理质量。”辛晓艳说,在新时代,护理工作呈现了新气象,“在服务人民健康的过程中,也实现着护理队伍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