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慈善联合会举办“十五五”慈善事业发展规划暨慈善智库建设交流会。民政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李常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慈善联合会会长张春生等领导,以及来自学术界、慈善组织、企业界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十五五”期间慈善事业的使命与创新发展路径。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郑功成教授在会上发表主旨演讲,系统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发展路径。
郑功成开宗明义地表示,成功的事业需要成熟的理论指导,无理论共识则会陷入混乱、盲目之中,更遑论引导与促进事业发展。当前迫切需要进一步凝聚理论共识,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稳健前行需要建立在四个维度的理论共识之上。首先,在道路选择上必须立足本土实际,坚定走中国特色道路,避免简单移植西方模式。因为中国社会制度是定型的,中华文化是有深厚积淀的,而慈善必须要适应中国制度与中华文化。“养老机构床位总量不足而空置率居高不下,恰恰说明偏离文化传统的实践注定失效。”他举例道。其次,要构建中国特色的慈善话语体系,我们不应排斥外来话语,但不能不顾水土不服,更不能扼杀本土丰富实践中呈现出来的慈善话语,如“社区慈善”、“互助互利互惠”等接地气的本土表述不适合欧美,却为中国人普遍接受,我们应当强化对本土慈善的丰富实践加以理论总结和提炼,并用以引导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发展。三是要树立发展慈善事业的信心。因为慈善是个好东西,国家与社会需要慈善,人心向善更需要有慈善载体,即使一时挫折也要积极应对,对慈善事业不应唱衰而要唱光明颂,事实也是如此,虽然基金会等发展步伐似乎慢了一些,但网络慈善、社区慈善却在大发展,这表明支撑我国慈善事业大发展的基础日益厚实了。四是需要共同营造有利人心向善、人人行善的社会氛围。理论学术界与传媒舆论界责任重大,应当重塑中国特色慈善意识形态。
针对当前存在的质疑声音,郑功成从历史维度进行了回应。在他看来,无论是中国历史上的互助传统,计划经济时代追求“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雷锋精神,还是现代社会的保障体系,都蕴含着丰富的慈善内涵。他强调,营造“个人责任与公共精神并重”的社会氛围,是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的思想基础。
在功能定位上,郑功成提出了辩证而深刻的见解。他指出,任何小看或者夸大慈善功能的认知和行为都是偏离实事求是精神的,慈善事业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独特而重要的角色:在财富分配领域,其调节作用虽有限但不可或缺;在公共服务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连接社会各界的“温暖纽带”;在社会治理领域中,慈善是公众参与的有益途径;在道德风尚形塑中,慈善更是滋养着人心向善、互助友爱。
“慈善可以缓解危难但不能化解危难,可以促进平等但无法维护平等,可以弘扬道德但无法禁止邪恶。”郑功成同时主张不要夸大慈善的功能,他以尤努斯的小额信贷实践为例强调,“我国脱贫攻坚所创造的人间奇迹,绝对不是小额信贷等类似公益与慈善能够完成的,这种大规模人口脱贫搬迁的社会变革,必须依靠政府主导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在他看来,慈善并非解决社会问题的万能钥匙,慈善组织应当准确定位自身角色,关键在于当好“社会保障的放大器”“社会关系的润滑剂”和“党和政府的好帮手”,与其他社会力量形成协同发力的良好局面。
基于中国国情,郑功成提出了慈善事业发展的三大优势路径:制度上依托公有制和全国一盘棋的体制优势;文化上发扬“由近及远”“利他利己互惠”的传统智慧;参与主体方面建构“社区慈善为基石、专业慈善机构为主体、个人求助等民间力量为补充”的多元协同“大慈善”格局,推动全民参与。
对于即将启动的“十五五”规划,郑功成提出一系列针对性建议。他呼吁制定首部国家层级慈善专项规划,并将其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慈善事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清晰的指引。同时,完善税收优惠体系,深入研究遗产税、房产税等配套政策,为慈善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在监管层面,推出精准治理机制,避免“一刀切”,倡导“森林与坏鸟”的精准治理观,维护慈善行业的健康生态。此外,积极推动科技赋能,借助数字化转型,高效连接慈善资源,提升慈善事业的运作效率。
郑功成特别强调,慈善事业要与2035年共同富裕目标同频共振,在保持理性的同时坚定发展信心。
来源:中国慈善联合会